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

禪宗真傳:悟覺妙天禪師之法脈傳承 (續一)


禪宗傳承的付囑─傳「衣缽」、傳「名號」與傳「佛心印」

達摩祖師孤身到中土來弘法時,並沒有太多人知道。儘管當時中國佛教界已聽聞有位大師從天竺過來,但卻普遍採取輕視甚至排斥的態度,尤其當時名滿天下的菩提流支法師,後來更直斥達摩祖師空言心性,不按步就班念經拜懺,空稱禪定,貶斥其為妖僧外道。

達摩祖師一路北上,數十年無所成,深感挫折,最後落腳於河南嵩山少林寺後山的火龍洞。在洞內的驚天一坐,竟是九年。坐等到了二祖慧可祖師前來求法,才將「佛心印」傳承付囑給二祖。

法脈傳承上,達摩祖師為西天禪宗第 28 祖,中土禪宗之初祖。而慧可祖師則為禪宗第 29 ,為中土禪宗之二祖。

當達摩祖師將「佛心印」付囑給二祖之後,據記載,也將自己的法衣袈裟交給了二祖,達摩祖師特別囑咐他:

「當年,世尊將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付囑摩訶迦葉尊者,輾轉囑咐至我,現在我再付囑予你,你應當妥善守護,絕不可令其斷絕。此外,一襲袈裟同時交付予你,作為憑信。」

這便是有名的「內傳法印,以契證心;外傳袈裟,以定宗旨。

這裡的「法印」,正是釋尊在靈山法會上,傳承付囑給摩訶迦葉尊者的「佛心印」。

達摩祖師更交代二祖:「許多人福慧淺薄,疑慮叢生,只認為我西天之人,說你是中土人士,憑甚麼得到我的佛心印?如今袈裟給你,是讓你有所證明,幫助你弘法無礙。但等到我入滅後 200 年,袈裟就不必再傳下去。」

由此,達摩祖師便將傳承給了二祖慧可祖師。傳承的內容,分別是「衣缽」、傳「名號」與傳「佛心印」三者。

其中,傳「衣缽」就是作為可供外觀認證的法衣袈裟,傳「名號」則是賦予下一代姓名法號,作為輩分的認證。

顯然,「衣缽」與「名號」是外觀的「名相」,還不具有真如實相的大佛證量。至於真正最重要的傳承與付囑,正是無相實相的「佛心印」。

二祖慧可祖師在得到「衣缽」、「名號」與「佛心印」的付囑後,也開始了他艱苦的弘法旅程。依據《景德傳燈錄》及歷史記載,二祖慧可祖師將法脈傳承給了三祖僧燦祖師,其後為四祖道信祖師,接著為著名的五祖弘忍大師。

禪宗法脈傳到五祖弘忍大師時,約為唐高宗執政時期,當時的禪宗已逐漸有了名聲,擺脫了前代受到法難迫害的干擾。

五祖傳承法脈的歷史,記載於《六祖壇經》之中。眾所周知的,當時的首座弟子神秀大師,修行精湛,見識卓絕,而慧能則只是被五祖叫去後院舂米的低階僧人。但可別小看了舂米之舉,看似平凡無奇,卻是蘊藏神機!

須知,米為純陽之代表。端午純陽,米作為辟邪以及扭轉河流下陰沉磁場之物,可見其效。舂米三年,已讓這位長年勞動的僧人慧能,修得了清淨無染,金剛不壞之身;更鍛鍊出了他禪心堅定,禪定堅固的無上精神體。

當年五祖貌似斥責的一句處罰,其實卻是師父無限的期待與無言之教導!

當慧能請人在壁上寫下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的千古名句之時,他其實正如同 2,500 年前的摩訶迦葉尊者一樣,已經把自己準備好了,只待師父最後的印可與心心相印。

據《六祖壇經》記載:「慧能偈曰:『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』書此偈已,徒眾總驚,無不嗟訝,各相謂言:『奇哉!不得以貌取人,何得多時,使他肉身菩薩。』

五祖見眾人驚怪,恐有人嫉妒慧能,便順手擦了牆上的慧能偈語,說:『這沒甚麼。』大家聽師父說了,便平息了,一哄而散。

隔天,五祖潛至後院,見慧能正在辛勤地舂米,便問他說:『米熟了沒?』慧能就回答說:『米算是已經熟了,但還沒過篩。』

師徒兩人的對話真令人莞爾。

當夜,五祖弘忍召來了慧能,先為其講述了《金剛經》,講至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,慧能言下大悟,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

慧能便向師父報告:『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』

五祖知道慧能已證道,便說:『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;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』

當時,正值三更深夜,人盡不知,五祖便接著交付衣缽袈裟。並說:『汝為第六代祖,善自護念,廣度有情,流布將來,無令斷絕。聽吾偈曰:「有情來下種,因地果還生,無情亦無種,無性亦無生。」

五祖接著又說:『昔達摩大師,初來此土,人未之信,故傳此衣,以為信體,代代相承。法則以心傳心,皆令自悟自解。自古,佛佛惟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;衣為爭端,止汝勿傳。若傳此衣,命如懸絲,汝須速去,恐人害汝。』」

五祖傳承給六祖時所說的「以心傳心」、「佛佛惟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」,正是釋尊於靈山法會上所傳下,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無相實相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的妙佛心印。

《六祖壇經》記載了這一段神祕而傳奇的傳承經過,也就在此刻,師徒之間心心相印,佛佛傳佛。「佛心印」的傳承也就在這一刻,付囑給了六祖慧能。


當時,五祖也提到,衣缽袈裟僅傳至六祖,為避免以後的爭端,爾後不再使用衣缽袈裟作為傳承信物。自此以後,禪宗傳承中的傳「衣缽」便停止了。

接下來的傳承,便是傳「名號」與傳「佛心印」。而傳「名號」與是外觀的名相,傳「佛心印」才則是真正無相實相的心法。

爾後的禪宗在六祖慧能的昌隆法嗣下,流佈天下。然而,據《六祖壇經》記載,六祖門人數千餘人,「得旨嗣法者,四十三人」。換句話說,禪宗第七代的人數,僅以皈依入門而言,保守估計至少在數百人以上,這些人通通當然都擁有六祖所賜的法號,也就是獲傳「名號」,譜系上都是第七代,可是真正得「佛心印」者,被認可的僅有 43 人!

第七代以下,當然繼續傳法,無論有沒有得「佛心印」的第七代,都往下傳了,更多的第八代弟子誕生,但是許多第八代弟子仍然只得到了譜系的名號傳位,卻從來不知道甚麼是「佛心印」,而他們就繼續把名相上的譜系名號,繼續傳了下去,代代都變成了「空傳」!

至於,那曾經自六祖處獲得「佛心印」的 43 位弟子,也或明或暗地分頭弘法,努力將「佛心印」的「真傳」給傳下去。

此後,一千多年來,禪宗分為五宗七脈。分流廣布。到了明清,大部分的「真傳」都已經斷絕,能傳「佛心印」的明師已經屈指可數,並且走入了在家居士一脈。

其他從未見證過「佛心印」的禪宗門人,仍然依循著前輩的傳統,教導弟子禪定,但這禪定卻已經是空無飄渺,無法印證到真如實相的境界了。他們仍然向下傳承,其中雖不乏印證極高境界之大修行人,但畢竟沒有見性成佛,終究無法傳下「佛心印」,其派下餘脈便是只有傳名相,沒傳「佛心印」的「空傳」之派,終至淪為相法的修行法門,甚為可憾!

(待續......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注意發言禮貌。